[55]《朱子语类》,第977页。
这样看来,从三十岁开始到五十岁左右从政,除了在齐国两年,近二十年时间,孔子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。他在家庙的鼎文中写道: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
[3]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即防叔之子,由于是大夫的后代,又加上勇力过人,受到重视,成为鲁国孟献子属下的一名武士。又有人认为,正名是端正名分[55]。后来的儒家多取后一种解释。但也有人认为,由于颜征在以十几岁的妙龄嫁给六十多岁的叔梁纥,而叔梁纥不久老死,根据当时的礼俗,少年寡妇为避嫌而不能送葬,故不知其墓而未告。表面上是为了两国修好,实际上是为了瓦解鲁国君臣的意志,以逼走孔子。
[12]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,孔子合葬父母之举,显然是孝敬父母的表现。孔子的一生是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和社会治平之道的一生,同时又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。由其教育思想所决定,孟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以启发式教育为主。
[36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一章。孟子平生以学孔子为其志愿,乃所愿,则学孔子也。但这些说法都晚出,研究孟子的著作一般都不采用。但是,你们却杀死他们的父兄,捆绑他们的子弟,毁坏他们的宗庙,搬走他们的宝器。
当然,他也有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唯义所在[8]的说法,但那是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的,义是很高的正义原则,建立在诚信之上,但又超越了世俗的信用。《孟子》中称引子思之处很多,也很尊敬,在孟子心目中,子思就是这样的人。
孟子的思想与子思有密切关系,历史上称之为思孟学派,这已是定论。梁惠王是一位有为的国君,在位五十余年,而梁国曾盛极一时,威震诸侯,但与孟子见面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,而梁国却受到周边大国的不断侵犯。意思是,应当行三年之丧。按赵岐所说,孟子著述的目的是垂宪言以遗后人[49],即他的主张既然不能实现,那就笔之于书,使后人有所了解,对后世有所贡献。
其中,到齐国的次数最多,时间也最长。这基本上是重复司马迁的说法。但是在当时,小国与大国之间,力量是很悬殊的,于是,他又根据周太王在邠(音宾)地,因受狄人侵犯而主动放弃邠地,迁到岐山之下,老百姓因太王之仁而从之者如归市的故事,劝滕文公行仁政,仿效太王。但是在古代,如此高寿之人确实少有,孟子97岁之说未必可信。
后来,孟子对诚信有非常重要的论述。所谓或曰者,是说有人这样说,或有这样一种说法,但不能肯定其确实如此。
子思的这些言论对孟子肯定有影响,并且在孟子身上得到进一步发展。母亲便将已织的布砍断,以此训诫儿子。
但孟子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者,对于经书并不盲从。因此,他反对好为人师,也不以先知者自居。但孟子在齐国并不得志,没有与当时的国君齐威王见面,也没有机会宣讲他的主张。[39]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六章。司马迁为孟子写传,只说明其姓名籍贯,未提其父母家世,甚至连孟子的字都未提及。孟孙氏一支散落到邹地,也是完全可能的。
比喻确实是孟子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述或辩论的方法,也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逻辑方法。书中与其他弟子的问答大都称子,如乐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庐子、徐子、陈子等等,而只有万章、公孙丑直称其名,这说明《孟子》中的对话是由他们二人记述的。
据《春秋演孔图》《阙里志》等书说,孟子的母亲姓仉(音掌),出身不详。[36] 意思是,你何必开口就讲利,治理国家只有依靠仁义。
这同孟子的思想是相合的。他从学成之后开始讲学,在周游列国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没有停止,直到晚年回到邹国,仍有很多弟子,随时随地进行教育。
[23]《孟子·告子下》十三章。然友回国报告于太子,太子果然采用了孟子之说,定为三年之丧。正是由于这个机缘,孟子便到了鲁国。断织的故事是说,孟子少时诵书,母亲织布。
后来,孟子果然成为一名大儒。对于辛勤劳动的成果,当然很珍惜,但是,为了教育儿子认真学习,她忍痛引刀裂其织,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。
意思是,政权掌握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中已经四代了,因此,三桓的子孙快衰微了,事实上,进入战国以后三桓的子孙果然衰微了,并且散落到各地,用赵岐的话说,既已衰微,分适他国。当时仍在邹国,但学生来源未必仅来自邹国。
[2]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公孙丑、万章在孟子晚年时帮助他完成《孟子》一书,也是很重要的。
又如竹简中的《鲁穆公问子思》记载,鲁穆公问子思:何谓忠臣?子思回答说:恒称其君之恶者,可谓忠臣矣。二、母教 有意思的是,孟子和孔子一样,是幼年丧父,在慈母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,后来则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思想家。[51] 赵岐认为,上引孟子的话,虽是说《诗》,却又不止于说《诗》,它其实是理解孟子本人著作的重要方法。太子听了这些话,不敢决定,请然友再次去请教孟子。
由于各国诸侯给予孟子以优厚的待遇,孟子师徒出行时便能形成一个车队。但是,他的影响却越来越大,因而受到各国诸侯的尊敬和礼遇。
[47] 从孟子周游列国的经过我们看到,当时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为务,以攻伐为能,不是吞并别国,就是被别国吞并,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吞并别国,或者如何不被别国吞并,并无心思实行所谓仁义之类。[32]《孟子·告子下》十三章。
[21]好为人师的人,总认为自己有知、别人无知,以向别人传授知识而自居。但赵岐在《孟子题辞》中只说:孟子,邹人也,名轲,字则未闻也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